「劣幣驅逐良幣」是中文中常被誤用的觀念,用來形容劣質事物淘汰優質事物,但是「劣幣驅逐良幣」是一個經濟學概念,源自16世紀英國財政家托馬斯·格雷欣(Thomas Gresham)的觀察,俗稱「格雷欣法則」。
它的核心意思是,在流通中,如果兩種貨幣同時存在,且一種貨幣(劣幣)的實際價值低於其名義價值,而另一種貨幣(良幣)的實際價值等於或高於其名義價值,人們會傾向於囤積良幣並使用劣幣交易。
結果,良幣逐漸退出流通市場,被劣幣“驅逐”。例如,若金幣和銀幣都是法定貨幣,但銀幣被刻意減重(實際價值降低),人們會保留金幣,花掉銀幣,導致市場上只剩劣幣。
這與貨幣的同質性(fungibility)密切相關。同質性指貨幣單位在交易中應被視為完全可互換,無論其物理狀態或來源,價值應一致。格雷欣法則的前提是,劣幣和良幣在法律上被強制賦予相同名義價值(即同質性),但實際價值差異打破了這種假設。
當貨幣的內在價值(如金屬含量)與法定價值不符時,人們會根據實際價值選擇,劣幣因被過估而流通,良幣因被低估而退出。這揭示了同質性在實踐中的脆弱性:若貨幣品質或信任度不均,市場行為會動搖其可互換性。
劣幣—文化幣
以貼近我們生活的例子來看,文化幣跟新台幣,在面額上都是一樣的,但是因為使用上有其限制,造成當你在書店消費時,會先把手上的文化幣用掉,接著才會使用新台幣。
以新台幣和美元相比,也有這種現像,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,具備更高的穩定性和國際接受度,其購買力和信任度通常被認為優於新台幣。新台幣主要在台灣流通,受限於經濟規模和匯率波動,長期價值可能不如美元可靠。因此,多數人傾向儲存美元及美元資產而非新台幣,將美元視為“良幣”囤積,用新台幣進行日常交易。
這並非新台幣品質劣等,而是美元的全球地位和穩定性賦予其更高實際價值,類似格雷欣法則中的行為。
由於現代貨幣是長期貶值的,因此多數人不會利用金錢當做價值儲存的工具,而是使用其他的稀缺資源來儲存價值,如流通性高的資產,如:股票、國家公債,或是流動性糟且交易成本高的資源,如:房地產、黃金、手錶、名牌包、藝術品等。
相較於這些資產,我們認為,因為稀缺性、流動性、自由流通、無交易對手風險等特點,比特幣是更佳的優質資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