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責聲明: 本文僅為資訊分享,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。信用卡與加密貨幣市場風險極高,投資前請務必謹慎評估。
您可能聽過各種比特幣投資策略,例如定期定額(DCA)、波段交易,或是長期持有(HODL)。但您聽過 "App-O-Rama" 嗎?這個在信用卡獎勵社群中響徹雲霄的術語,近期也開始被一些加密貨幣投資者所借鑒。這篇文章將深入探討什麼是 App-O-Rama,它在歷史上的瘋狂應用,銀行如何反制,以及我們如何將其核心精神應用於累積比特幣。
什麼是 App-O-Rama?瘋狂的開卡遊戲
傳統上,"App-O-Rama"(或稱 AOR)指的是在極短時間內,策略性地、密集地申請多張信用卡,以最大化獲取開卡獎勵、點數或現金回饋的行為 [1]。這個策略的核心在於利用銀行審核信用申請的時間差——在一家銀行的信用查詢(Hard Pull)紀錄,尚未更新到所有信用報告機構之前,快速向其他銀行提出申請 [3]。
在 App-O-Rama 的黃金時代,尤其是在像 FatWallet 這樣曾經盛極一時的理財論壇上,充滿了各種令人瞠目結舌的傳奇故事。玩家們分享著他們一次申請數十張信用卡,成功獲得數千甚至上萬美元等值的開卡禮與信用額度的戰果。雖然具體的最高紀錄已難以考證,但論壇上流傳的案例,不乏有人在一次「App-O-Rama 盛會」中,成功申請到 20 張以上信用卡,累積起超過三五十萬美元信用額度的驚人操作。這些玩家精確計算每家銀行的審核偏好,利用時間差,將信用系統的延遲玩到極致。
筆者在那麼美好的年代,也曾經借了超過二十萬美元,放在銀行內領 5% 的利息。
銀行如何反制?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
當然,銀行並非坐以待斃。面對如此瘋狂的「薅羊毛」行為,各大發卡機構也發展出了提高借貸成本的反制措施,大大提高了 App-O-Rama 的難度。
對於像「餘額代償」(Balance Transfer)這類服務,銀行會收取一筆轉帳金額 3% 至 5% 的手續費。這個規則的出現,標誌著傳統 App-O-Rama 黃金時代的結束,因為這讓這個無風險的套利遊戲變得無利可圖。
但其核心思想——在短時間內,透過多個管道獲取低成本資金——依然具有參考價值。
高風險策略:利用 App-O-Rama 進行比特幣槓桿套利
(警告:以下內容描述一種高風險的金融操作,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。槓桿操作可能導致遠超本金的巨大虧損。本站的付費文章都是高風險的操作,為了保護讀者,只有付費用戶看的到內容)
Keep reading with a 7-day free trial
Subscribe to FlashSats 比特幣指南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