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章:無聲的竊賊——現代的通貨膨脹
經歷過金圓券和舊台幣那種摧枯拉朽的惡性通膨後,生活在當代台灣的我們,似乎身處一個相對幸福的時代。新台幣的幣值,幾十年來,看起來相當穩定。
然而,一個更隱蔽、更溫和,卻同樣在侵蝕我們財富的「竊賊」,從未離開。它就是——現代的溫和通貨膨脹。
各國的中央銀行,都將「維持溫和的通膨」(通常是每年2%左右)作為其貨幣政策的目標。他們認為,這有利於經濟增長。但我們必須明白其另一面:每年2%的通膨,意味著你放在銀行裡的100元,到了明年,它的購買力就只剩下98元。
讓我們來看一個再熟悉不過的例子:一碗牛肉麵。你是否還記得,小時候一碗牛肉麵是多少錢? 1985 年時台北市一碗牛肉麵是 50 元,而今天,在台北市區,一碗品質稍好的牛肉麵,動輒200元以上。最根本的原因是,我們手中的「錢」,變得越來越「薄」了。
這就是通貨膨脹的力量。它不像金圓券那樣,在一年內讓你的財富歸零,而是像一個無聲的竊賊,在幾十年的時間裡,慢慢地、持續地,偷走你財富的購買力。這讓我們不得不思考:當我們把錢存在銀行,我們儲存的,究竟是「財富」,還是只是一個不斷在貶值的「數字」?
從軍閥的劣幣,到金圓券的廢紙,再到現代法幣的溫和貶值,形式在變,但本質或許從未改變:只要貨幣的發行權掌握在一個中心化的機構手中,它就有能力、也有動機,透過操縱貨幣的供給,來轉移社會的財富。
72法則:理解複利力量的實用工具**
在我們深度探討通貨膨脹的侵蝕購買力之前,我們要先介紹一個實用的心算工具,以便讓讀者自行推算不同通貨膨脹數字的影響力。
72法則是一項在財經領域廣泛應用的簡易心算捷徑,用以快速估算在固定的年化報酬率下,一筆投資或債務翻倍所需的時間,或因通膨導致購買力減半所需的時間。其核心在於將複雜的指數成長問題,轉化為簡單的除法運算。
此法則的公式有兩種主要應用形式:
計算時間:
資產翻倍或購買力減半所需年數 ≈ 72 ÷ 年化報酬率或通膨率計算利率:
所需年化報酬率(% ) ≈ 期望資產翻倍的年數 ÷ 72
舉例而言,若一項投資的年化報酬率為8%,根據72法則,其本金翻倍約需9年(72÷8=9)。反之,若一筆信用卡債務的年利率高達18%,則欠款金額約在4年內就會翻倍(72÷18=4)。這些例子清晰地揭示了複利的雙面刃特性:它既是財富增長的強大引擎,也是債務累積的加速器。
應用於通膨:量化購買力的侵蝕
72法則同樣能有效地應用於評估通貨膨脹的影響。在每年 2% 的持續通膨率下,整體物價水平約需36年翻倍(72÷2=36)。這同時意味著,一單位貨幣的購買力將在這段時間內被削減一半。
為了更直觀地展示通膨率對購買力的影響,下表列出了在不同通膨水平下,購買力減半所需的時間。
表1:72法則實例:不同通膨率下的購買力減半時間
此表不僅驗證了2%通膨率對應約36年的侵蝕週期,更突顯出購買力對通膨率的敏感性。當通膨率從2%上升至4%,購買力減半的時間便從一代人的職業生涯縮短至不足20年,其影響之劇烈可見一斑。
2%通膨目標背後的社會心理學
為什麼各國央行普遍將2%作為理想的通膨目標?官方的解釋總是圍繞著嚴謹的經濟學理論:為應對經濟衰退保留降息空間、避免陷入致命的通貨緊縮螺旋、以及考量物價統計中可能存在的衡量誤差。這些理由固然成立,但它們或許忽略了一個更為根本,也更符合人性的深層原因。
如果我們暫時拋開冰冷的經濟模型,從一個人的生命週期與學習曲線來審視,2%這個數字,或許並非一個純粹的經濟學常數,而是一個經過精密計算的社會心理學常數。它是一套旨在維持社會前進動力,同時又確保其穩定性的精妙設計。
學習的邊界:25歲定律
人類的學習與認知模式,大致可分為幾個階段。在約10歲以前,我們像一塊海綿,幾乎無條件地接受父母、師長與環境灌輸的一切事物,奠定最底層的認知基礎。在10至20歲之間,我們開始運用這些基礎知識,去理解更複雜的、系統性的新知,建構出自己理解世界的基本框架。而20至25歲,人們開始主動將知識轉化為實際成果。他們善於快速學習新技能,接受顛覆性觀念,並通過分析環境和他人動機,制定策略以實現個人和職業目標。整個25歲之前的歲月,就是一個不斷吸收新知、建構並完善世界觀的過程。
然而,一旦越過25歲這個門檻,多數人的認知模式便會悄然轉變。他們不再熱衷於學習全新的、底層的邏輯框架,甚至大多數的成年人一年閱讀不到一本(非雜誌類)書籍,而是傾向於利用在過去25年所學到的知識與技能,來最佳化自己的人生。生活的主旋律,從「學習與探索」,轉變為「應用與鞏固」。人們會基於既有的認知,建立自己的事業、家庭、社交圈與舒適區,並在此後數十年的職業生涯中,不斷地對這個生活圈進行最佳化與微調。
這種模式的轉變,意味著大多數人在中年以後,會對需要重構自身知識體系的根本性變革,產生一種天然的、心理上的抗拒。這並非智力上的不能,而是心理上的不願。因為任何根本性的改變,都意味著對他們過去數十年賴以成功的經驗與路徑的否定,這是一種巨大的認知失調與沉沒成本。
溫和通膨:對停滯的隱形稅
正是基於上述的人性規律,一個緩慢而持續的 2% 通膨,便成為了一種絕佳的社會驅動機制。它的本質,是一種對「不學習、不進步」的行為,所徵收的隱形稅。
在一個零通膨或通縮的環境中,一個僅僅依靠原有知識、不尋求創新與改變的人,其財富(無論是薪資或儲蓄)的購買力是相對穩定的。這會鼓勵社會的保守與停滯,因為「不變」的風險最低。
然而,在一個每年有2%通膨的世界裡,情況則完全不同。任何停滯不前的個人或企業,其收入與儲蓄的真實購買力,正以每年2%的速度,被無聲地侵蝕。這股無形的壓力,迫使所有理性的經濟參與者,必須不斷地尋求改變與進步,以獲取超過2%的年化回報,才能僅僅維持自己原有的社會經濟地位。
對個人而言:這意味著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能,尋求更高的薪資漲幅或進行有效的投資,否則其財富就會在時間的長河中慢慢蒸發。
對企業而言:這意味著必須不斷地創新產品、改善流程、提高效率,否則其利潤就會被不斷上漲的成本所吞噬。
因此,2%的通膨,就像一個永不停止的、溫和的鞭策,它懲罰停滯,獎勵進步,從而為整個社會提供了持續向前的內在動力。
勞動市場的潤滑劑:薪資的僵固性
除了作為社會進步的驅動器,溫和的通膨還有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功能:它是現代勞動市場的潤滑劑。這個功能的背後,是一個根植於人性的經濟現象——名目薪資的向下僵固性,或稱「薪資的堅固性」。
簡單來說,就是「加薪容易,減薪難」。對任何一個員工而言,直接被告知下個月薪水要減少10%,是一種極具侮辱性、且會引發劇烈反彈的行為。這不僅會摧毀員工的士氣,更可能引發大規模的勞資衝突。因此,在現實世界中,除非公司瀕臨破產,否則企業極少會直接下調員工的名目薪資。
這種「薪資僵固性」,在一個零通膨或通縮的環境中,會成為經濟衰退時的巨大障礙。當經濟不景氣,企業需要縮減勞動成本時,既然無法輕易地調降薪資,唯一的選擇便剩下裁員。這會導致失業率急劇上升,加劇社會的痛苦與動盪。
然而,在一個每年有2%通膨的世界裡,央行便為所有企業主提供了一個巧妙的「後門」。當企業需要降低實質的勞動成本時,它不再需要採取直接減薪這種激烈手段,而可以選擇:
凍結薪資:名目薪資不變,但2%的通膨會自動使其實質購買力下降2%。
微幅加薪:例如加薪1%,員工在名目上感覺薪水增加了,但其實質購買力仍然下降了1%。
這種透過通膨來實現的「隱形減薪」,其過程遠比直接減薪要溫和得多,也更容易被員工所接受。它賦予了勞動市場一種寶貴的彈性,使得企業在面臨困境時,可以透過調整實質薪資來渡過難關,而不是只能訴諸於大規模裁員。從這個角度看,2%的通膨,就像是為僵硬的薪資齒輪,注入了必要的潤滑油,使其能夠更平穩地運轉,從而避免了在經濟下行週期中,出現更具破壞性的失業潮。
36年的藝術:為何是2%?
問題的核心在於,為何是2%,而不是5%或1%?這個數字的精妙之處,在於它所對應的時間跨度。
根據我們前面講到的「72法則」,我們可以輕易得出結論:
72 ÷ 2 = 36年
在2%的通膨率下,一筆錢的購買力要縮水一半,大約需要36年的時間。這個時間長度,與一個人的主要職業生涯(例如從25歲到61歲)驚人地吻合。
這便揭示了2%作為一個「政治上可持續」的數字的真正藝術:
過程的無感性:36年的時間跨度,長到足以讓這種購買力的侵蝕,在每一年、每一個月中都變得幾乎無法察覺。它不像每年10%的惡性通膨那樣會引發劇烈的社會恐慌與政治動盪,而更像是一場「溫水煮蛙」的過程,緩慢、漸進,且不易激起強烈的反抗。
結果的延遲性:當一個人終於切身感受到自己年輕時存下的第一桶金,其購買力已然腰斬時,他通常已經接近退休年齡。在此人生階段,他或許會抱怨,但他早已深度融入現有體制,其挑戰體制的意願與能量,已遠不如年輕之時。
社會的平衡性:這個速度,在「懲罰停滯」與「引發動盪」之間,取得了一個微妙的平衡。如果侵蝕速度太慢(例如通膨率僅0.5%,需144年才減半),則社會進步的動力就會不足,可能陷入長期停滯。如果速度太快(例如通膨率5%,僅需14年就減半),則會讓太多人在其壯年時期就感受到劇烈的財富剝奪感,從而引發社會的不穩定。
因此,2%的通膨目標,或許是人類社會在「驅動進步」與「維持穩定」這對永恆的矛盾之間,所找到的一個最不壞的、基於人性弱點的妥協方案。它確保了社會這台機器能夠持續運轉,代價則是對每一個不願或無力跟上時代步伐的人,進行一場長達一生的、無聲的財富轉移。
然而,這個看似在進步與穩定間取得完美平衡的理想數字,終究抵不過人性中更深層的弱點——權力尋求自我擴張的本能。當這套機制交到渴望美化政績、安撫民心的政治人物手中時,連這把用來衡量通膨的尺(CPI)本身,都難逃被人為操縱的命運,使其最終淪為一個失真的數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