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鏡像歷史:一本給台灣人的比特幣貨幣史入門》
前言:為何歷史的鏡子,能照見比特幣的未來?
我們與朋友聊起比特幣,總會聽到一連串彷彿遙遠彼岸的歷史名詞:古典金本位、布列敦森林體系、1933年羅斯福總統的《黃金儲備法》如何強制沒收人民的黃金、1971年尼克森總統如何片面撕毀美元與黃金的承諾……
這些故事,聽起來就像是另一個世界、另一個帝國的興衰,與身在台灣的我們,隔著一層太平洋的薄霧。坊間的書籍,多半從這段西方金融的貨幣發展史說起,解釋著那些設計精巧的技術,卻很少有人問一個更根本、更貼近我們內心的問題:
我們台灣人,為什麼需要這樣一個東西?
這本書,想換一個角度,從我們自己的土地與歷史出發。
在民國初年,當在中國的家人還在躲避戰亂時,他們口袋裡叮噹作響的,可能是四川軍閥鑄造的銀元;當我們的父執輩在上海的弄堂裡,親眼目睹一捆捆的金圓券連一張餅都換不到時,他們對「錢」的信任也隨之崩塌;而當整個台灣的人們,用四萬塊的舊台幣,僅僅換回一塊錢的新台幣時,那種被剝奪的感受,成為了一個世代共同的傷痕。
這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文字,而是我們血液裡流淌的記憶。這段動盪的貨幣史,就是我們理解比特幣最深刻、也最貼切的一面鏡子。這段歷史的傷痕,讓我們對「穩定」有著異乎尋常的渴望。在很長一段時間裡,這個渴望的答案,似乎是美元。對許多台灣人而言,美元就是最安全的資產,是財富的最終避風港。我們的資產估值、國際貿易,甚至潛意識裡的價值錨定,都活在一個「美元本位」的世界裡。
然而,近年來,越來越多人,特別是台灣最早接觸比特幣的那群人,開始發現一個令人不安的真相:美元,其實並不如我們想像中那樣安穩。 2008年的金融海嘯,美國聯準會(Fed)為了拯救銀行而開啟的量化寬鬆(QE),以及近年來為了應對各種危機而近乎無限的印鈔,都讓這塊看似最堅固的磐石,出現了裂痕。我們只是從一塊快速融化的冰塊(舊台幣、金圓券),換到了一塊融化得比較慢的冰塊(美元)而已。
而對生活在台灣的我們而言,除了法幣體系溫水煮青蛙式的通膨風險外,還懸著一柄更為鋒利的達摩克利斯之劍——戰爭風險。新台幣在承平時期的穩定,是建立在台灣的主權信用之上。一旦戰爭爆發,這個信用基礎將面臨最嚴峻的考驗。歷史一再告訴我們,當戰火降臨,一個主權的存續受到威脅時,其發行的貨幣,以及所有與該主權綁定的資產,如房地產、股票,其價值都可能在一夜之間灰飛煙滅。
這不是危言聳聽,而是我們必須正視的現實。這種極端的「系統性風險」,迫使我們去思考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:當我們最熟悉的資產都可能失效時,什麼樣的財富,才能穿越戰火的迷霧?這個問題,驅使著越來越多的人,超越了將美元視為最終避風港的傳統思維,開始去尋找一種真正獨立於任何主權、可隨身攜帶、且無法被輕易剝奪的價值儲存媒介。這本書,正是為所有對此感到困惑與不安的人而寫。
本書不打算將比特幣神化,也不會提供任何投資建議。我只想邀請您,一同走進歷史的長廊,看看我們經歷過的混亂、失序與崩潰,如何映照出比特幣誕生的初衷。當我們理解了過去的痛,或許就能明白,為何會有一群人,想創造一個永遠不會濫印、不受任何單一強權控制的貨幣。
這是一本為台灣人而寫的比特幣書,讓我們開始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