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章:誰的銀元說了算?——軍閥割據下的貨幣混戰
清末民初的政治時代
1840 ~ 1912清朝晚期
1912 ~ 1928軍閥割據時代 (北洋政府)
1928 ~ 1949國民政府時代
清末的貨幣亂象
故事要從清朝末年說起。當時的中國,貨幣體系極度混亂。官方的貨幣單位是「銀兩」,但「兩」卻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,有庫平兩、漕平兩、關平兩…… 各地標準不一,換算極其繁瑣。這種混亂不僅影響政府收稅和軍餉發放,更給商業往來造成了巨大障礙。
民間日常交易,則使用銅錢(制錢)。但銅錢存在兩個問題: 其一是鑄造粗糙、品質不一,假幣氾濫;其二是攜帶不便,大額交易時需要用繩子將銅錢串起來,既重且笨。與此同時,隨著對外通商,大量外國銀元,如西班牙的「本洋」、墨西哥的「鷹洋」,因其規格統一、成色穩定,反而成為沿海地區的硬通貨。這些外國銀元不僅在商業貿易中廣受歡迎,甚至逐漸滲透到內地市場。
一個國家,多種貨幣,標準混亂。這為後來的軍閥割據,埋下了貨幣分裂的種子。清政府也意識到了統一貨幣的重要性,光緒年間曾試圖推行「光緒元寶」,但收效甚微。辛亥革命前夕,清廷再次嘗試貨幣改革,但為時已晚。
軍閥的「鑄幣戰爭」
辛亥革命後,大清帝國轟然倒塌,中國陷入了長達十六年的軍閥割據時期。這些擁兵自重的軍閥,本質上是一個個獨立王國的君主。對他們而言,頭等大事就是「搞錢」,有了錢,才能買軍火、養軍隊、擴大地盤。而最直接的搞錢方式,就是控制貨幣的發行權。
於是,一場「鑄幣戰爭」在全國各地打響。各地軍閥紛紛建立或搶佔造幣廠,發行帶有自己色彩的銀元。這些造幣廠的設備和技術水平參差不齊,有些甚至是由原本的私人鑄幣作坊改建而成。北洋的袁世凱,推出了日後流通最廣的「袁大頭」,這種銀元的特點是重量標準、成色可靠,銀元正面鑄有袁世凱頭像,因此得名;孫中山的南京臨時政府,也發行了俗稱「孫小頭」的「孫中山像開國紀念幣」。除此之外,各省的督軍、將領,也沒閒著。
這場鑄幣大戰,實際上反映了軍閥之間的實力較量。誰能發行更多、更被市場接受的貨幣,誰就能掌握更多的經濟資源。然而,許多軍閥為了短期利益,不惜以次充好。他們發行的銀元,品質參差不齊,有些為了牟利,不惜降低銀的成色,甚至摻入其他金屬,導致「劣幣驅逐良幣」的現象時有發生。
在這樣一個「誰的拳頭大,誰的錢就能印」的時代,民間市場一片混亂。各種銀元同時流通,匯率飄忽不定。商家必須配備專門的秤砣和試金石,以鑒別銀元的真偽與成色。老百姓的困惑與無奈可想而知。他們收到的每一塊銀元,都得憑經驗去「吹一吹、聽一聽」,掂量它的重量,觀察它的色澤,以判斷其真偽與成色。對貨幣的不信任,成為了當時中國社會的普遍心態。
這種貨幣混亂,給經濟活動造成了巨大的交易成本。商人們不得不雇用專門的「銀錢經紀」,來處理各種銀元的兌換問題。而普通百姓則深受其害,他們手中的積蓄,隨時可能因為某個銀元的貶值而蒸發。有趣的是,在這種混亂中,反而是一些老字號錢莊和外國銀行發行的鈔票,因為其信譽和兌付能力,受到市場的歡迎。
四川奇蹟:為何「川版」能脫穎而出?
然而,在眾多地方貨幣中,由偏居西南的四川所鑄造的「四川軍政府漢字銀幣」(俗稱「大漢銀元」),卻創造了一個奇蹟。它的流通範圍不僅限於四川,更擴及雲貴、西康,甚至順著長江水路,遠達武漢、上海等地,成為當時信譽卓著的「硬通貨」。在當時的市場上,「大漢銀元」往往能溢價交易,商家競相收藏。
為何是四川?
地理屏障與經濟自足 :四川盆地四面環山,易守難攻,在亂世中受到的戰亂波及相對較小,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且穩定的經濟體。豐饒的物產,特別是糧食和鹽,使其具備了支撐貨幣信用的堅實經濟基礎。四川自古就有「天府之國」的美譽,年產糧食可達數千萬石,不僅自給自足,還可以外銷。此外,川鹽、川茶等特產在全國都享有盛名,為四川提供了穩定的財政收入。
相對穩定的品質 :四川的軍閥,如劉湘、劉文輝等人,雖然也內鬥不斷,但他們似乎更早明白一個道理:貨幣的信用,是其統治的基石。因此,相較於其他地方偷工減料的「爛錢」,「大漢銀元」的成色與重量(庫平七錢二分)長期保持穩定。老百姓拿在手裡覺得踏實,商家也樂於接受。四川軍閥還特別注重造幣技術,從日本引進先進設備,聘請專業技師,確保鑄造質量。
龐大的商業網絡 :自古以來,川商的足跡就遍布全國。他們透過鹽、茶、絲綢等貿易,將四川銀元帶到了各地。這些川商不僅是貿易商,更是金融家。他們在各地設立票號、錢莊,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金融網絡。在一個沒有統一貨幣的年代,這種基於商業信譽的流通網絡,力量是巨大的。商家們的接受和使用,構建了一個跨越地域的「共識網絡」。
此外,四川的造幣廠管理也相對規範。他們建立了嚴格的品質控制制度,每批銀元都要經過多重檢驗才能出廠。造幣廠的賬目也相對透明,定期向公眾公布鑄造數量和庫存情況。這種透明度在當時是很罕見的,更加增強了市場對「大漢銀元」的信心。
四川銀元的故事,給了我們一個深刻的啟示:當一個統一的、值得信賴的中央機構不存在時,市場會自發地尋找並建立信任。 最初,四川銀元的信譽,確實源於四川軍閥相對穩定的政策,他們維持了鑄幣的重量與成色。然而,當這些品質優良的銀元,透過商業網絡流通到全國各地時,奇妙的化學反應發生了。
各地的商人與百姓,發現「川版」銀元遠比他們本地軍閥發行的劣質貨幣更可靠。於是,信任的基礎,悄悄地從「對四川軍閥的信任」,轉移到了「對這枚銀元本身的信任」。人們信任的,是它實實在在的重量、是它童叟無欺的含銀量。這種信任,是跨越了軍閥勢力範圍的,是一種由無數次交易、無數次驗證所累積而成的市場共識。
在市場的選擇中,「大漢銀元」展現出了貨幣競爭的自然法則。它的成功不是靠強制命令,而是靠實實在在的品質和信用。當人們有選擇的自由時,他們自然會選擇最可靠的貨幣。這個過程中,商人們扮演了關鍵角色。他們用自己的信譽為這些銀元背書,形成了一個自發的信用網絡。
因此,這形成了一種獨特的、自下而上的「去中心化」信任。它的信譽,不再依賴於單一的權力中心,而是根植於廣泛的社會認可。每一個接受和使用「大漢銀元」的人,都在為這個信用網絡做出貢獻。這種市場驗證的力量,遠比任何行政命令都更持久、更可靠。
然而,這段由市場共識主導、多種貨幣並存的歷史,隨著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中國而走向終結。1935年,政府推行「法幣改革」,廢除銀本位,強制將民間持有的白銀等貴金屬收歸國有,全面轉換為由國家統一發行的紙幣——法幣。這是中國貨幣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。自此,中國延續千年的金屬貨幣時代宣告結束,一個由中央政府完全壟斷發行權的紙幣時代正式來臨。
這項改革,雖然在初期確實穩定了金融秩序,統一了貨幣體系,但也徹底改變了貨幣的性質。當貨幣不再需要實物支撐,完全依賴政府信用時,濫發貨幣的誘惑就會變得難以抵擋。這將無限印鈔的權力,完全集中到了政府手中,為日後更大規模、更具毀滅性的國家級金融災難,埋下了伏筆。
軍閥時期的貨幣史,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重要的經濟學原理:好的貨幣最終會戰勝壞的貨幣,但前提是要有自由選擇的環境。當這種選擇的自由被剝奪,當貨幣發行權被完全壟斷,貨幣就可能淪為權力的工具,而不再是交換的媒介和價值的尺度。這個教訓,在之後的中國現代史中,一再被驗證。